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预防保健 >> 正文

认识疟疾,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

发布者:崔淑兰 [发表时间]:2021-02-23 [来源]: [浏览次数]:

          认识疟疾,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

为贯彻落实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关于印发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管理办法的通知》,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进一步巩固我省消除疟疾工作成效。为加强对来自疟疾流行区的留学生的主动筛查,发现病例及时报告,营造校园疟疾防控氛围,提升学生防病意识,首先要认识疟疾,了解疟疾的病因、传播途径、临床表现,掌握疟疾的防控知识。

1、什么是疟疾?

疟疾是经按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

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共有四种,即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在我国主要是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其他二种少见,近年多见国外输入的一些病例。不同的疟原虫分别引起间日疟、三日疟、恶性疟及卵圆疟。本病主要表现为周期性规律发作,全身发冷、发热、多汗,长期多次发作后,可引起贫血和脾肿大。

2、疟疾是如何传播的?

疟疾主要流行在热带和亚热带,其次为温带。目前,疟疾流行区主要分布在非洲、东南亚、东地中海、西太平洋地区和美洲地区等,

蚊虫叮咬,雌性按蚊为传播媒介,按蚊叮咬、吸血为主要感染途径,亦可经妊娠胎盘传播引起先天性感染或经输入含疟原虫的血液及共用注射器途径感染。

⑴传染源疟疾患者和带疟原虫者。

⑵传播途径疟疾的传播媒介为按蚊,经蚊虫叮咬皮肤为主要传播途径。极少数病例可因数带疟原虫的血液后而发病。传播疟疾最重要的是中华按蚊。

⑶人群易感性人群对疟疾普遍易感。感染后虽有一定的免疫力,但不持久。

疟疾的传播媒介是按蚊。按蚊叮刺吸人患者或带虫者的血后,再叮刺吸人正常人的血时,就将疟原虫传给后者。

寄生于人体的四种疟原虫,其生活史过程大致相同,都需经过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两个世代,均分为红细胞外期、红细胞内期和孢子增殖期三个阶段,都需要人和按蚊两个宿主。在人体内先进入肝细胞发育(红细胞外期),后在红细胞内进行裂体增殖而大量繁殖(红细胞内期),最后分化出配子体,完成无性生殖,开始了有性生殖的初期发育。在按蚊体内进行配子生殖和孢子增殖的有性生殖发育(孢子增殖期)。无性生殖在人体内完成,有性生殖在蚊体完成,故人为疟原虫的中间宿主,蚊为其终末宿主。

3、疟疾的临床表现?

得了疟疾以后最主要的症状是“发冷”,并且发抖得很厉害,这在医学上叫做“寒战”,大约持续几分钟左右就开始发高烧了,热度可以高达40℃,大约经过了3~4小时以后就出大汗,体温逐渐下降到正常。除了发冷、发烧以外,病人常常感到无力、疲乏、不想吃东西,头晕、背部四肢酸困。若是小孩,有时可出现抽风。重症疟疾病人,可见昏迷、谵语、脖硬、危及生命。

4、疟疾的诊断?

主要是查找疟原虫,通常找到即可确诊。血片找疟原虫应当在寒战发作时采血,此时原虫数多、易找。需要时应多次重复查找。并一定要做厚血片寻找。如临床高度怀疑而血片多次阴性可做骨髓穿刺涂片查找疟原虫。

5、疟疾如何治疗

基础治疗

①发作期及退热后24小时应卧床休息。

②要注意水分的补给,对食欲不佳者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至恢复期给高蛋白饮食;吐泻不能进食者,则适当补液;有贫血者可辅以铁剂

③寒战时注意保暖;大汗应及时用干毛巾或温湿毛巾擦干,并随时更换汗湿的衣被,以免受凉;高热时采用物理降温,过高热患者因高热难忍可药物降温;凶险发热者应严密观察病情,及时发现生命体征的变化,详细记录出入量,做好基础护理

④按虫媒传染病做好隔离。患者所用的注射器要洗净消毒。

⑵病原治疗

目的是既要杀灭红内期的疟原虫以控制发作,又要杀灭红外期的疟原虫以防止复发,并要杀灭配子体以防止传播。

①间日疟、三日疟和卵形疟治疗:包括现症病例和间日疟复发病例,须用血内裂殖体杀灭药如氯喹,杀灭红内期的原虫,迅速退热,并用组织期裂殖体杀灭药亦称根治药或抗复发药进行根治或称抗复发治疗,杀灭红外期的原虫。常用氯喹与伯氨喹联合治疗。

②恶性疟治疗:对氯喹尚未产生抗性地区,仍可用氯喹杀灭红细胞内期的原虫,同时须加用配子体杀灭药。成人口服氯喹加伯氨喹。

6、如何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

世卫组织预防传染病的原理有3条,即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疟疾也是如此:

⑴清理积水,因为积水是蚊子滋生的天堂。

⑵搞好卫生,保持所处区域的清洁,防止蚊子活动。

⑶在蚊子活动密度较高的地方适当地使用化学药剂进行杀灭。

⑷可以使当地使用驱蚊剂,防止蚊子叮咬。

⑸所处区域疫情发生时,禁止到比较潮湿或者是有积水的地方(蚊子的孳生地)去。

⑹在疫情发生时,避免进入疫区。

⑺发现感染者必须及时报告,同时要快速隔离(安置区域尤其要注意灭蚊)。

⑻如要进入疫区,或在疫区工作学习,可在适当的时候使用抗疟药物,比如氯喹、青蒿素等。切忌进入高发地带,如丛林,湿地等。尽可能避免在高发地带的活动。

⑼在平时注意营养,注意休息和心理健康,提高机体免疫力。

                                广东药科大学附属门诊部

                                  2021年2月22日